網頁

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

灣生回家

圖片取自網路

公司舉辦一場演講,講者是「灣生回家」的作者田中實加,近兩個鐘頭的演講中穿插一些感人的短片,但主要還是講者國台日語穿插的故事述說,其中台語是夭壽、靠腰...等熟悉的俗語。
日據時期在台灣所生的日本人叫「灣生」;而大陸撤退來台所生的小孩叫「台生」,台灣一個蕞爾小島,因特殊的歷史背景而有薈萃人文,真要講故事,人人都有故事;故事要動人,講出來便動人。灣生的部分等有機會看過紀錄片再來發表感想,倒是大陸撤退來台的老兵,我老家對面就有一些現成的滄桑故事。
老家位於村莊入口,對面是一排有著三種不同風格的公家宿舍,可明顯看出是不同時期所建造,裡頭住的都是服務於公所的老兵。最早的三戶是那種只夠遮風擋雨簡陋木造矮房,如今因拆除、只能記憶裡找尋;中間兩戶是日式木造瓦屋,現已被整建為「土庫故事屋」,裡頭有我較多的兒時故事而後面三戶是鋼筋水泥建築,目前也已人去樓空,傳聞計畫拆除早先已講過日式木造瓦屋的兩戶人家的故事(),今天打算再講講其他。
老家正對面那戶人家姓吳,娶了個背部有個駝峰的老婆,平時靠後院水溝的水幫人洗衣貼補家用,其所生的4個小孩是典型的外省囝仔,從不跟我們玩在一起,有時碰面還會互吐舌頭,意思等同現代的比中指,也因此,我們常常對著他們喊:「吳幸麗,吃芭樂弄槍子,弄不著,弄到她大姐。(台語)」,挑釁意味十足。後來吳先生不知何故突然掛點,接著他老婆也跟著走了,4個小孩後來移居何處毫無所悉。
吳家旁邊是李家,比較會與我們來往的,是他們家長得高大的女主人,背地裡我們稱她為「大箍查某」,只知她也姓陳,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前已嫁人(不是在台的老公),講話習慣以「阿珠蕊」結尾,阿珠是她女兒,不懂她為什麼講話會帶此習性? 因她也有個兒子啊,不過擔任清道夫的兒子因清掃街道被車撞死,接著她老公因病去世,女兒後來也因嫁人而留下她一人獨守空閨,從此就常常聽到時不時的大聲哭嚎,嘴巴碎唸些聽不懂的話,旁人也無法給與實質幫助,甚至因此與多數鄰居相處不睦,晚景可謂淒涼。但她正常時還是會與人閒話家常,有什麼做不來的事會找我幫忙,例如撥電話、貼春聯...,有一次高興地拿傳統喜餅請我吃,我看那餅已是破碎,吃下去不知會不會鬧肚疼,因此委婉拒絕,可這不得了了,讓她生氣地說:「你是嫌我的東西嗎? 不吃只能拿去餵豬!」,天啊! 拒絕餵豬的東西也有錯嗎? 真是無辜。後來以90多歲高齡去世,人生可說是歷盡風霜。
另一戶住在木造矮房的人家姓林,娶了個走路一拐一拐、講話會流口水的矮胖女子,夫妻倆三天兩頭就要上演街頭全武行,男人追著女人打,旁人看著只當是笑話。不過他們生了個成材的兒子(請點我),兒子長大成人後他倆又孵出一個女兒來,被左鄰右舍視為奇蹟,但也為這個小女孩的未來感到憂心。小女孩我們叫她「阿䆀仔」(台語音by,醜陋之意),她逢人便笑,但被人取笑時也會生氣,小學讀的是特殊教育班,大約是智力上出了點問題,但秉性善良無庸置疑。有一次從外地回家,得知她因病去世,著實讓我嚇一大跳,因她不過是個小學三年級的小孩啊!又是個折翼小天使。
以上隨性講了三個外省家庭的小故事,是不是有些淒涼?若改用田中實加的敘事手法,應該也可講出感人的一面,但我所遇到的外省老兵,淒涼的成分高於感人, 而且他們最後也真的都 ~ 回不了家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注意: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。